zhoug611 发表于 2010/7/2 12:24:46

【中药制假】集中贴:药材质量堪忧,视生命如草芥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47689&highlight=%D4%EC%BC%D9

业内揭开贵重药材造假骗局 监管短板亟待补齐


新华社上海3月31日电 用普通人参加胶水拼接而成的“野生参”,浸水后能搓出一团泥巴的“冬虫夏草”,腹腔中灌入了石灰粉的“海马”……记者近日采访发现,部分名贵中药材掺杂使假现象愈演愈烈,且制假手法日趋“巧妙”。

  专家指出,贵重药材的稀缺性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牟取暴利的空间。而由于相关鉴定标准、专业技师的欠缺,市场监管正面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尴尬。

  业内人士揭开造假骗局

  消费者高胜盈先生收到朋友赠送的一盒冬虫夏草,打开服用时却发现,细细的冬虫夏草中竟然嵌入了一截铅丝。“铅丝当作冬虫夏草来卖,每克要近200元啊!”

  近日,一位有数十年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揭开了名贵药材造假的三大骗术。

  “剪刀+胶水”,移花接木。野山参的个头越大,价格越高,且相差悬殊。有的造假者对小野山参进行再加工——把参芦加多,把参体增粗,把参须延长,价格也就水涨船高。有的造假者则索性用普通的园参作原料,使用强力胶等一些化学黏合剂,按照野山参的外形进行拼接。原先只卖10多元的园参,摇身一变,成了价值几千元乃至上万元的“野山参”。

  滚泥巴,灌铅粉,快速增重。目前,冬虫夏草的市场价格在每克200元左右。造假者在虫体外滚上一层泥巴,或者用胶水黏上铅粉,或者用化学药剂浸泡,都能使冬虫夏草的重量迅速增加。经过此类“增重”处理,一根中等大小、正常重量为0.3克的冬虫夏草,竟然能达到0.6克,甚至1克左右,成为“虫草王”。

  长得像,名字像,鱼目混珠。中药材品种繁多,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别。因此,造假者用外观比较接近的植物,如石仙草、羊舌兰等冒充石斛;或者用亚香棒虫草、尼泊尔虫草等冒充冬虫夏草。而尽管同为虫草属,其他虫草的功效、价格远远不及冬虫夏草,有的甚至不能入药,食用后会引起恶心、头晕等症状。

  盲目推崇加剧掺杂使假现象

  “造假者的手法越来越隐蔽,有时连专业人员都真假难辨。”上海市中药质量监督检验室副主任药师叶愈青说,我国每年采收的新鲜铁皮枫斗约为1000公斤,加工后的成品只有100多公斤。不法分子绞尽脑汁,想出各种造假花招,其原因就在于贵重药材假冒行为的利润空间巨大。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自然资源稀缺,野山参、冬虫夏草、铁皮枫斗、藏红花等名贵药材的价格近年来一路上扬。其中,冬虫夏草的价格在1年时间里上涨了50%左右。目前在零售市场上,1克左右的七等野山参,单价约为每克300元,而20克左右的特等野山参,单价超过每克1万元。

  记者从上海大型的中医医疗机构获悉,诸如野山参、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基本上不会出现在医生的处方中;除非病人有特殊需求,才会在特制膏方中加入一味,但也是用量极少,通常1个月的膏方费用不会超过2000元。

  “这些贵重药材产量稀少,也因为目前全民进补的热情越来越高,所以价格昂贵。在商家炒作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几近盲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刚说:“中医讲求辨证施治,按照个人的体质科学进补,盲目服用贵重药材,特别是长期食用、混合食用,往往有害无益,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

  以冬虫夏草为例,其性偏温,阴虚内热的人就不适合;西洋参原本是滋阴生津的,但我国的西洋参通常是用进口参种培植的,有的参农为了节约成本甚至使用退化的种子,使参的性质发生改变,人们服用这种参后,可能出现血压高、流鼻血、内热重等症状;野山参甘平添温、大补气血,适用于肺虚、心脏不好的人,“独参汤”用于抢救危重病人;鹿茸大温,只有严格意义上的阴虚、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才宜服用……

  专家指出,这些名贵药材完全可以被普通中药替代,如熟地、麦门冬等多味中药都能起到冬虫夏草“补肺、补肾”的功效。“中药调理讲求细水长流,不是单纯的‘烧钱’就能生效的。”李刚说。

  监管“短板”亟待补齐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上海市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贵重药材掺杂使假已被列为“影响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之一,并将成为监管的重点对象。

  “鉴别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单靠肉眼很难辨别真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执法人员表示,专业鉴别技能差,是监管部门遇到的一大难题。“什么是野山参,什么是移植参,什么是普通人参,只有老药工能分清楚。”而在我国2005年版的《药典》中,只有“林下参”的定义,没有“野山参”的名称,也没有专门的鉴别标准。

  上海市中药质量监督检验室主任朱力分析说,掺杂使假的贵重药材,大多来自一些保健品批发市场。“尽管看起来价格便宜,但此类药材几乎没有正规的销售发票、凭证等。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专家指出,应当从源头上遏制假冒伪劣药材流入市场,对来路不明的贵重药材进行严查、严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如果经营者无法提供合法的进货凭证,工商部门应责令其改正,并可处以违法所得1倍至5倍的罚款。

  “假冒伪劣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不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而且会给消费者,尤其是患重病、大病的人造成巨大损失。”上海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顾仁达说:“作为市场监管的主体,政府部门的监管‘短板’亟待补齐。”




[ 本帖最后由 zhoug611 于 2010/7/2 12:27 编辑 ]

zhoug611 发表于 2010/7/2 12:29:16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48527&highlight=%D4%EC%BC%D9

上海药监破获特大假药案 造假企业竟获AA级信用


上海宝龙药业的主打产品“复方酮康唑软膏”,半年多来一直遭遇假冒“李鬼”的困扰,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生产假药的南通申美精细化工品有限公司(下称“南通申美”)竟然还是一家获得“AA”级信用的正规化工企业。

  《第一财经日报》昨日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上海药监局”)获悉,近日,上海和南通药监部门共同查获了一起特大“复方酮康唑软膏”造假案,该案件也是南通迄今为止最大的假药案。

  假冒药品以假乱真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发现市场上有假冒产品存在,经过半年的调查,确定造假企业就是南通申美,上月28日,我们向上海药监局提出取缔该企业生产的申请。”宝龙药业质量部门有关人士说。

  该人士告诉记者,假冒的“复方酮康唑软膏”价格普遍比较低,而其外包装和真品完全一样,几乎以假乱真。但真的“复方酮康唑软膏”中应该含有“酮康唑”和“丙酸氯倍他索”两种成分,而宝龙药业根据市场采样的分析结果显示,假药中只含有酮康唑一种成分,且含量只有50%。

  “假药中不含‘丙酸氯倍他索’,而这种成分的市场价格很高,1公斤达到4万元。”该人士说。

  而在南通申美现场发现的复方酮康唑软膏(7g)成品达100箱共计10万瓶,小包装盒10万只,产品说明书约1万张,中包装盒约200只,空瓶约5万只。

  与此同时,药监部门还在现场查获了仿冒美国曼秀雷敦公司的润唇膏1500箱,两种包装的清凉油约3000箱。

  “AA”级信用企业

  然而让药监部门没有想到的是,南通申美的身份却并不是一个作坊式地下加工窝点。

  根据公开资料,南通申美是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台资)企业,专业生产风油精、清凉油等医用保健品和洗化等日用化学品,产品全部外销。公司2002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连续数年被某资信评估机构评为“AA”级信用企业。

  “我们在现场看到,这家企业的厂房外观、硬件都非常正规,且造假已经达到了规模化。而这样的现代化造假手段,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上述宝龙药业人士说。

  南通市药监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南通申美并不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但其生产的假冒药品却公然销售到海外市场。

  而在被查获前夕,南通申美刚接到一张500箱“复方酮康唑软膏”的国际订单,并计划4月上旬可出货。

  “虽然假药主要供应国外市场,对国内市场的销售影响相对较小,但对品牌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宝龙药业人士说。

  因涉嫌触犯刑律,南通药监局目前已将该案移交公安机关作进一步侦查。南通药监局有关人士表示,将对南通申美作出何种处罚,还需等待公安机关调查的结果。


zhoug611 发表于 2010/7/2 12:30:58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9244&highlight=%BA%A3%C2%ED%BB%B3%B2%A3%C1%A7%BD%BA%2B


这样的中药材怎么可能会有疗效呢!----惊人的中药材市场造假黑幕


虫草腹藏金属条 海马怀玻璃胶 人参查无药效


 保障质量的两个关键——产地正宗和商家诚信都出了问题

  一些地下作坊偷偷熏制霉变药材,连清平市场也公然摆卖假冒中药

  本报记者 孙朝方 实习生 陈子文

  虫草“腹中”竟藏着竹签和金属条!日前,来穗出差的广西商人覃先生在某药材市场买了半斤“加料”冬虫草。无独有偶,美籍华人伍先生也有此遭遇。稍早前,荔湾区药监局查获一批名贵“加料”药材——有人为牟取暴利,用胶水往虫草上粘铅粉、在海马腹中灌注玻璃胶等。一位药材市场管理者表示,场内人参几乎都打过硫磺。

  一直以来,中药材被戏称为“三无”产品:无品牌、无生产厂家、无批准文号。吃进肚里的药材安全吗?成了管理部门和老百姓的隐忧。

  其实,中药材质量问题正面临“尴尬”。广州市荔湾区药监局领导指出,保障中药材质量的关键,是产地正宗、商家诚信经营。而目前,这两点成了难以保证的“老大难”。“现在市场上假药逐步减少,有的中药材如板蓝根、人参等,长相和正宗产地的一模一样,本身也不是假药,但药检发现有效成分很少甚至为零,毫无药用价值,”他坦言,令管理者头疼的是,目前对处于源头的药农(产地)几乎无法监控。现实潜伏的“乱”,令中药材“质量关”雪上加霜。

  连日来,记者走访广州中药材市场,发现“地下”市场、非法加工、仓储混乱等暗流涌动。而经过调查采访,记者看到了一个还须继续整顿的广州中药材市场。

  对广东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本报曾多次深入采访。前年,本报刊发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伪劣中药材难煞老中医》,披露中药材质量下降问题;去年,本报曾以《监管汤料!挽救“广东靓汤”》为题,揭露伪劣中药汤料横行市场的伎俩;今年7月,本报记者又多次暗访周边药材市场,以《发霉药材熏出“靓汤料”》的重头报道,再次揭开伪劣药材黑幕……如此“增肥”

 药是“真药”,药效几乎为零

  为啥?霉变虫蚀用硫磺熏过就充好药,所谓野生全是作假今年7月,家住广州荔湾区的陈伯意外中风,家人为便利,按医生药方在附近药材市场配了药。几天后,陈伯病情恶化。医生检查配药发现:所谓的天麻有一半竟是土豆片,防风、南星、黄芩、麻黄等十多味中药品质芜杂。陈伯的遭遇多少暴露出药材市场的“质量隐忧”。连日来,记者查访中药材市场,发现尽管治理整顿不断,非法加工、售卖假劣药材、“地下”交易等仍屡禁不止———

地点:滘口码头

  硫磺“打出”靓贝母 检查刚过又“繁荣”荔湾滘口码头,十几个废弃仓库出租做了药材仓。仓区飘着浓浓的中药味,十几辆大小货车挤着装卸货,工人们忙着过秤、运货。路边一溜儿晒着贝母、当归、鸡骨草等,仓库里堆满了用箱子和麻袋包装好的药材。仓区零星分布着八九间小平房,墙壁熏得黑黄,地上散落着一些青黄色粉末。报料人说,这是用来熏蒸药材的硫磺柜。一个硫磺柜封着,里面正在“打磺”。“北1仓”被几个药商租做仓库和加工场,中药材从这里装件出口或销往周边市场。沿着三楼小门,爬过三四米高的药材堆,一条窄道上摆着切片机、打包机,仅容一人走动。仓库通风差,很闷热。附楼一间十几平万米的房里,几个工人正在切片,旁边放着几大袋贝母,切好的贝母又亮又白。自称老板的周某介绍,这些贝母打过硫磺,才有现在光白、松软的质地。记者抓起一把切片闻了闻,被一股浓烈的硫磺味呛得直咳嗽。四楼天台上,晒着一片白花花的贝母片。周某说,晒干后就能装袋出售了。一个工仔透露,通常晚上在天台上搭棚熏蒸中药材,白天加工。“打这么多硫磺,没事吧?”记者问。“晒晒就没味了,贝母这么硬,不打(磺),很难切片,卖相也不好”。“不是不允许切片吗?”“大家都这么做,没人管”,周某说,他们有几个加工点,每月销货很多,旺季时一天要加工几百斤。在“北1”、“北13”等仓库,记者目睹了药商取货时现场交易的情景。调查发现,在黄岐滘边东约村、红星村等,也散落着一些硫磺熏蒸中药材加工点。日前,根据记者报料,广州市药监局、荔湾区药监局等突查了该仓区。被查的商户无法提供药材经营许可证及工商执照等,大部分仓库及加工场立即紧闭大门,执法人员无法入内检查。但随后不久,这里又恢复了往日繁荣。第2 页try showAd(3,0,1); catch(ex)

  地点:花地湾

  曾被取缔今又偷开 租金不到清平一成本月2日下午,广州花地湾地铁口西北侧,几个药材仓铺围成的院落里,晒满了各种药材。记者以进货为由,找到一位广西刘姓老板。对方表示,主售药材有十几种,加工后主要销往清平药材市场,绝对比清平市场便宜。因为这里每平方米的租金不到清平的十分之一,还不用缴税。记者谎称想找人加工一批霉变的当归,刘老板热心“授道”:如果量少,自己用硫磺熏蒸切片就行了。遇到药材出问题,他们都这么处理。药材仓东面,一批新建成的铺面正在招租。一位孙姓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招租药铺和仓库。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拥有上千档口的中药材市场。广州市药监局流通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按规定,中药材市场必须有国家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国家已对中药材专业市场停止发牌十多年,没有审批新市场。而且,中药材仓库建设须向药监部门报备,但目前仍没收到花地湾的有关申请。据了解,十多年前花地湾曾有一个中药材仓储中心,后因演变成变相经营中药材的非法交易市场,2003年被政府取缔。

      地点:清平市场

  虫草插满竹签铁条 禁售药材仍有摆卖稍早前,台山华侨伍先生在清平市场花1.9万元买了一斤冬虫草,发现里面竟暗藏数十根竹签和金属条。后经药监部门查实,责令档主退货。采访中,一些业者表示,因为检查不断,清平药材市场现在“干净”多了。据荔湾区药监局统计,今年以来该市场药材质量投诉比去年减半。广州市药监局稽查情况也显示,近期清平市场中药材合格率保持在较高点。但记者发现,场内售假及违规经营问题仍然存在。其中,多种国家禁售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仍在市场售卖,如梅花鹿茸、麝香、杜仲、川贝、肉苁蓉、生南星等。一些店铺为招揽生意,特意标明“野生”。一位药监部门的人士称,所谓“野生”很多是假冒的。在一家经营石斛的档口,一伍姓老板向记者兜售“野生霍山石斛”,开价120元/公斤。专家告诉记者,野生石斛是国家禁售药材,市价起码数千元,目前市场上充斥着的大量野生石斛都是假冒品。记者在清平市场黄沙金属药材仓采访时,几个药场老板听说记者手头有一批虫蚀的黄芪,多次打电话给记者称,不管虫蚀多厉害,只要便宜,多少货都要。但对“买来做什么”,则三缄其口。据调查,清平、黄岐周边有一些经营劣质、报废中药材的商贩,他们以极低的价格买回一些霉变、虫蚀药材,稍作加工、包装、分类后,卖到市场上或按一定比例掺入好药材中出售,从中谋取暴利。


清平药材市场虫草变“毒”草 含铅超标400倍

中大教授将市场买来的虫草送检,结果令人大惊


药材市场买回的虫草,竟然“五毒俱全”——铅、镉等五种重金属全都含量奇高,其中含铅量超出国家规定的粮食限量卫生标准400多倍。昨天,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的叶教授拿着花大价钱买来的名贵药材,无奈感慨:这是虫草,还是毒草?

他问:在“问题药材”频现、没有技术条件、检测费用高的现状下,老百姓食用中药材安全,是否只是“空中楼阁”?

铅含量超粮食标准400多倍

昨天下午,记者见到了这包“问题”冬虫草,它手感有点湿软,发出轻微的腥味。

叶教授说,虫草是他稍早前在清平路药材市场一家档口买的,当时档主没有给票据,只留下档口号和一张“叫卖”野生名贵药材的宣传单。

叶教授说,家人洗虫草时发现,水的颜色不对,“以前泡洗后会有点杂质,但水很清,这次水色挺吓人”。他在网上看到有人用金属给虫草增重牟利的信息,怀疑自己也“中招”,便将虫草送到中山大学测试中心检验。

检验结果让叶教授吃惊:虫草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其中铅含量超过粮食标准400多倍。

五分钟泡出一杯“怪色”水

检测报告显示,叶教授送检的虫草,子座(根部)与虫体铅、镉、铁含量(mg/kg)分别是160、0.57、1682和131、0.28、448。而国家粮食标准中,铅、镉、铁最高限量卫生标准(mg/kg)分别是0.4、0.05、70(目前我国中药材尚无国家标准)。

叶教授现场给记者做了个试验。在一只盛有纯净水的试杯里放入两根广州买的虫草,另一同样试杯里放入双倍的香港正规药材店买的虫草。五分钟后,前者沉入水中,纯净水变成黄绿带灰色;后者漂在水面,纯净水毫无杂色。

叶教授认为,清平路买回的虫草不是假货,但比假货更让人心惊,“用面粉、土豆什么的造假,被骗也就算了,铅、镉这些东西吃多了能要人命”。

他说,连续食用含铅、镉等重金属的中药材,会造成中毒,严重威胁人的健康。

一位专做虫草生意的李姓药商告诉记者,虫草不少是“加料”出售的,撒铁粉或用水银、铅等重金属加重,一公斤能“变”1.5公斤,而且卖相好,表面看不出来。他认为,叶教授就是买到了这种“加料”虫草。

叶教授怀疑,虫草中还有有害的汞、砷等,他准备稍候送检。

天天药材煲汤怎知安不安全

作为生命科学院学者,叶教授有进行药材检测的便利条件。在药材市场买药材的大量普通百姓,“一闻二看三品尝”的“土办法”,如何保障得了食用安全?

近来,本报陆续接到中药材质量问题的投诉,假冒伪劣、重金属超标等五花八门。一位老中医对记者感慨:过去三五服中药下去疗效就出来了,现在有时十服八服也没见疗效。部分中药材质量下降,已影响到中医疗效和百姓用药安全。

据了解,如果消费者自行送检,一次检测费起码两三百元。市民梁女士无奈:难道每次买药材,还要提心吊胆自费检测有没有毒?

业内人士分析,中药材重金属超标,有两种可能:产地土壤因严重的工业污染而含有砷、铅等有害元素;不良商贩用铅等重金属增重药材牟利。目前,药监部门无法监控中药材产地,对药材质量的监管方式仅是各种检查。


来源:金羊网



zhoug611 发表于 2010/7/2 12:32:23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1491&highlight=%D4%EC%BC%D9


专家曝名贵中药造假内幕


用502胶水粘接出“野山参”,用铅粉包裹为“冬虫夏草”增重。昨日,在全省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宣传周活动现场,药品检验专家向市民揭露了部分名贵中药造假内幕。

-铁丝给冬虫夏草增重

目前最多的伪品是亚香棒虫草,外形、颜色与冬虫夏草相似,极易假冒。

亚香棒虫草虫体表面粗糙,环纹不清晰。劣品冬虫夏草主要是掺有杂质,包括泥沙、草棒和发亮的胶水等,也有为增重在虫体内插入铁丝、保险丝或注入水银等,还有包裹掺有铁粉、铅粉等金属细粉的泥土者。

-人为拼接冒充野山参

野山参在深山老林间自然生长,目前我国东北三省野山参产量极少。林下山参的生态环境与野山参相似,完全自然生长。野山参和林下山参一般需生长13年以上才可药用。

冒充野山参和林下山参的大多是移山参。移山参是半栽培或栽培的人参,市场上还有很多工艺参通过拼接、雕刻、胶水粘贴等冒充野山参。

-银耳、猪皮冒充燕窝

燕窝一般筑在悬崖峭壁上,数量有限,多见的有白燕、血燕,还有毛燕、燕角等。燕窝的伪品常见有银耳加工品、猪皮加工品、琼脂加工品、粉丝加工品等,最近甚至发现有以膨化食品加工而成的。

-玉米须冒充藏红花

西红花又称藏红花、番红花,水浸液呈黄色。目前伪劣品情况有:用菊科红花冒充,用染色玉米须、染色莲须、纸浆加工品、掺油等冒充。

-老鼠皮冒充鹿茸

鹿茸是梅花鹿或马鹿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是大众熟知的补阳药,但资源较匮乏。市场上曾有多种伪品出现,有的用动物皮,比如:老鼠皮、羊皮、鹿皮等包裹鹿角粉、猪血粉、蛋清等物质伪制,有的用动物骨头片冒充。


zhoug611 发表于 2010/7/2 12:33:31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84007&highlight=%D4%EC%BC%D9


很震惊!比假奶粉更毒,南宁中尧路中药如此造假


很震惊!比假奶粉更毒,南宁中尧路中药如此造假.
    前几天,我去中尧路某药材铺买了一千克菟丝子,价格也不低。记得是32元每公斤。本来今天是想拿刚买的菟丝子打粉来配药的,想想还是自己先把药洗过炮制过再去。结果洗出来的全是泥浆水,足足洗了两大桶水,似乎干净了。我便拿酒与菟丝子混合在锅里炒,炒出来的味道全是石灰味,锅里也变成灰浆。越看越不对劲,怎么回事呢?犹豫了一下,我便决定重洗过。毕竟这是人吃的。这时经过刚才一番炒,魔鬼露出了原形,原来奸商用石灰等原料做成假的菟丝子以石充灰当药材。我估计了一下大约三分之一是假的。十分震惊,植物药材居然用灰土来造假。人心堕落到如此地步!这些地方还有人管吗?菟丝子本为补养肝肾、益精明目、安胎之药,如果吃了这样的药材会怎样呢,仅仅是肾结石吗?大家都可以想象的到。难道其它的药材会好到那里去吗?在网上查查,如今全国中药造假已是普遍现象。或许造假只是轻重多少而已。往日中医的辉煌竟首先毁于这奸诈药商,中药不真,何来良好疗效?中医不兴,国人不争气!
    不过传统正规的中药房质量还是比较有保证的,因我运用中药数年,百年乐药房等还可以。何时才有苍生大医自己开办的中药房啊?


zhoug611 发表于 2010/7/2 12:34:36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3422&highlight=%D4%EC%BC%D9


先雕刻后上色 揭密“千年人形何首乌”造假过程
(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杨永新摄影报道)近来,社会上不时传出有人“挖”出“千年人形何首乌”,称其“十分稀有,价值连城”,记者也不断接到类似的报料。

    到底何首乌是如何变成“人形”的?真有人们说的那么神奇吗?昨天,记者特别采访了肇庆市良种场场长、高级农艺师邱卓荣,揭开其中“奥秘”。

    骗术一:雕刻棕榈心

    肇庆市良种场邱场长总结出3个造假方法。首先是雕刻造假。他取来一比拳头大的棕榈心,用刀削成一个有手、脚、头的人体轮廓,接着在“头”部挖开一个洞,将一根刚从地里拔出来的何首乌藤插进去,用牙签固定,最后用黄泥和炭灰将其涂抹成黑黄色,一个惟妙惟肖的“千年人形何首乌”出现了,就像刚从地里挖上来。

    邱场长介绍,棕榈的肉质与何首乌相似,且水分多,何首乌藤插进去后容易吸收,不易枯萎,“据我观察,人们所看到的‘千年人形何首乌’,大部分是用棕榈心雕刻的,也有人用香蕉根茎雕刻的。”

    骗术二:张冠李戴“嫁接”

    “通过‘嫁接’,也可以造出‘千年人形何首乌’。”邱场长说行骗者一般用与何首乌近亲缘的薯蓣(别名土薯)作为母体,将何首乌藤嫁接其中,再将薯蓣植入一个人形的模型,经过约半年的生长后,何首乌藤与薯蓣体结合一起,因薯蓣生长很快,去掉模型后,就变成了“人形”。

    骗术三:模型内长何首乌

    “还有比较高明的骗术,就是用真何首乌造成‘人形’,就算熟悉何首乌的人也容易被迷惑。”邱场长告诉记者,将生长一年多的何首乌移植到人形模型里,限制其正常生长,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人形何首乌,“有的人在模型上做男人和女人的特征,何首乌生成长形后,就成了‘夫妻何首乌’。”

    邱场长解释,所谓的人形何首乌是畸形生长的结果,“很多野生何首乌的生长地理比较特别,周围有石头等硬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挤压,长大后变成了奇形怪状,有的像人形。其实并不神奇。”


来源:广州日报

zhoug611 发表于 2010/7/2 12:35:30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1792&highlight=%D4%EC%BC%D9


中药造假调查:商贩用猪皮冒充燕窝


“以前,虫草全国一年可以产100多吨,现在全国一年只产5吨左右。换句话说,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超过五吨以外的虫草几乎都是假货。”

  □文/本报记者 马佳 李金金(实习)

  王女士的儿子今年高三,她想给正在备战高考的儿子补补身子,听邻居说离家不远的药市上有卖人参、虫草、鹿茸之类的名贵中药材,于是花了300元到药市上买了一株人参回家。等到家打开包装,王女士发现,自己买的人参气味有些异常,她也没太在意,还是把这棵人参切成2厘米的小段,准备炖汤。可把人参放到锅里开始炖的时候,却发现炖出来的“人参”有股白萝卜的味道,并且煮的时间越长,这种味道越强烈。王女士尝了一口,发现人参汤有很浓的白萝卜味,王女士怀疑,自己买的人参是假的。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第二天,王女士赶紧来到药检所想请专家来鉴定一下自己所买人参的真假,最后检查结果出来以后,果然不出所料,王女士所买的“人参”原来只是普通的白萝卜。

  “以前,中药的造假一般只是原药材在等级分类上造假,比如把二等货的中药材作为一等货来卖。还有就是在药材中增加水分,比如国家规定部分药材只允许有10%到12%的水分,但为了降低成本,造假者就在药材中加水,让水分占到15%左右,这样药材的分量就少了。”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司长骆诗文告诉《北京科技报》:“可是现在的造假手段却是多种多样,在中药的种植、加工等环节可以层层造假。像王女士买到的,用白萝卜冒充的‘人参’不过是造假中药材的一种情况而已,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甚至‘废物’利用等等造假方法在中药市场屡见不鲜。”

  “中药造假,最为常见的就是用一些替代物代替真正的药品,或者通过某种工艺制造出外形与药材相似而几乎难以分辨的东西,而通常造假者制造的也都是非常名贵的中药材。”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峻山告诉《北京科技报》,天麻用麻薯或土豆代替,冬虫夏草用与其外形、颜色非常相似的亚香棒虫草代替,用菊科红花冒充藏红花,用老鼠皮、羊皮、鹿皮等包裹鹿角粉、猪血粉、蛋清等物质伪制鹿茸等等,可以说凡是能够找到的、与一些中药材外形相似的物质,现在大多都被不法商贩用来制成假药。

  “天麻的做法可谓是最独具匠心的了。天麻的块茎是中医利用的药材,椭圆形,颜色和土豆类似。造假者一般会先把土豆煮软,之后挤压成型,再精雕细刻,加味染色,冒充野生天麻。” 杨峻山说。

  猪皮熬制驴皮阿胶也是人们所熟知的造假手段。一位从事药品经销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北京科技报》,目前真正的驴皮阿胶在市场上仅占10%。驴皮阿胶主要是用驴皮经过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一般制作一公斤的阿胶需要2公斤至2.5公斤的驴皮。而驴皮的市场价是90元一公斤,比较昂贵。猪皮的胶质含量虽然也很高,但它的价格连驴皮价格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对于造假者,用猪皮取代驴皮做阿胶,利润可想而知。“猪皮不仅能做假阿胶,还能用来冒充燕窝,胶质多,颜色也相似。”这位药业人士说。

  “最绝的是用面粉做冬虫夏草,造假者有专门的模具”,这位药业人士说:“用面粉做出的虫草有头有尾,加点颜色,与真的相比从外观上完全无法分辨。此外,还有的把形状跟麝香差不多的东西,放进取出麝香的香囊里,再冒充麝香等等。有一次我买鹿茸,买回来之后总觉得不太对,结果仔细地看它的根部,才发现,上面的毛皮和里面的骨胶有明显的粘缝,一剥就下来了,而真的鹿茸很难剥离。我们这的老师傅看后说这假鹿茸外面粘的皮可能是老鼠皮,很韧。”

  以假乱真毕竟容易露出破绽,更容易蒙混过关的办法就是以次充好。造假者通常会用家养的药材冒充野生药材,在品质差的药材中添加其他的成分,从重量、成色上冒充好的。杨峻山说,比如,造假者会在天麻刚刚长出块茎时,把一根金属小棒插入块茎里,等到天麻长成后,从外观上什么都看不出来,但“体重”却大大增加了,而且,插金属留下的小孔早已长拢,天衣无缝。

  很多名贵中药材,种植和野生二者价差很大,唯外观的差别很小,杨峻山说,因此不法商贩就会用家种人参代替野山参,家种天麻代替野天麻,家种灵芝代替野灵芝……

  此外,杨峻山说,如果麻黄的碱性不够,造假者还会在麻黄的外面撒上一层麻黄碱。还有银杏叶,造假者会在里面加点芦丁来提高黄酮的含量。为了增加药材的重量,造假者会在红花里加红砖面,在金银花里加盐等。更有甚者,造假者会把活蝎子先用沸腾的水煮死,再用注射器向它的腹内注射淀粉浆,很快蝎子们就全都变得大腹便便。

  还有一种以次充好的造假办法,就是将萃取后的废料重新拿到市场上出售。天津中医药的主任医师郭兰声告诉《北京科技报》:“药厂在制药的过程中,会用酒精萃取药材,按照规定,萃取后所余下的剩料应该销毁,但是有些药厂为了赚钱,会把余下的废料、剩料又以原价格的一半卖给商贩,而商贩再以原价使其进入市场,最后卖给消费者。”

  郭兰声说,比如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冬虫夏草,至少有70%都是经过萃取过的。没有经过萃取的虫草给人是很湿润、油性的感觉,但现在市场上所卖的虫草大多都是干巴巴的,并且颜色较浅。这些还能从外观上辨别,但如果是经过萃取的人参,不论外形、质地、色泽都没有半点改变,根本无法识别。

  “部分中药采集回来以后并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和炮制。” 郭兰声说,因此那些认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都太麻烦的造假者干脆从加工环节上做文章。

  拿熟地为例,郭兰声说,熟地又称为九地,意思是要经过九蒸九晒,并且还需要用黄酒泡过后才可以使用。但现在造假者为了省事,直接用水来泡,并且连蒸、晒的次数也变少了。少了工序也就少了成本。再比如首乌,传统炮制方法是使用黑豆煮,而造假者会以锅底灰取而代之,甚至用墨汁染色。

  郭兰声说,现在市场上的药材大多都是由药农自行种植的,而以前大部分的药材都是野生的。野生药材与种植药材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野生药材的生长时间比较长,很难人为干扰其生长。而人工种植的药材,药农就可能会自由决定它们的生长期,比如本来应该是三四年才能成材的药,一些造假者为了赚钱在药材的生长过程中添加很多激素类物质,不到一年就收了。

  骆诗文告诉《北京科技报》:“目前市场上像燕窝、冬虫夏草、藏红花、野山参等名贵中药材由于数量有限,它们的造假市场相当的大。我曾经做过七次的暗访调查,有一次在荷花池药市,我问一位靠近市场门口经营冬虫夏草的摊主:‘哪儿产的虫草?’他说是西藏。我就跟他开玩笑说,这不可能吧,你卖的虫草这么小,又黑又瘦,尾巴那么长,明明就是阿坝州产的嘛,商户就不吭声了。等我再走到其他摊位的时候,我听到后面有人在议论说来了个懂行的,很快相关的门店就陆续关闭了。”

  中药是我国所特有的资源,尤其天然的中药材都是非常贵重的,它们的生长地也都是固定的,比如全国只有三个地方能长出冬虫夏草——西藏、青海的榆树地区、四川的甘孜地区,其中,品质最好的是产自西藏的,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虫草。虫草是一种天然的菌类,人工是无法种植的,虽然现在甘肃、湖南等地也在产虫草,但是这些地方的虫草不是菌类,而是茅草的根上长的东西。

  骆诗文说,以前,虫草全国一年可以产100多吨,现在全国一年只产5吨左右。换句话说,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超过五吨以外的虫草几乎都是假货。正因为冬虫夏草的数量正在逐步缩减,所以现在一公斤货真价实的虫草可以卖到85万元人民币的价钱。而根据他的了解,麝在1988年时国内还有200万只,1995年统计时全国就只剩下不到5万只。穿山甲的甲壳以前一年国内可以产200多吨,现在也就只产两三吨。正是这些珍贵药材的稀少,吸引了一些不法分子对这些中药进行造假以赚取高额利润。

  骆诗文说,“除了这些天然的中药材外,其他中药材的造假数量也是根据市场某一阶段供需的情况而变的。也就是说,越紧缺的药材,假货越多。现在市场有120多种中药都紧缺,比如蟾抽(癞蛤蟆)、蠖蚧(广西产的)、川贝等中药材,所以大家在购买这些药品的时候都要格外小心。”

  此外,管理的缺乏,也是中药市场发生鱼目混珠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郭兰声说:“在我国,医药是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药监局这三家机构来共同管理的,权力太过分散。正是由于疏于管理,中药在药品的采购、加工、储存方面就容易出现问题。”

  北京羲黄文化研究中心、从事中医学研究的吕嘉戈告诉《北京科技报》,以前我国的中药采集、收购是由国家供销总社的医药公司集中负责管理的,他们会派出专门的技术员来指导农民进行药品的种植。但是,现在国家已经撤销了这类医药公司。目前,全国大部分药材都是由民间的药材公司在负责采购、收购。而民间的药材公司很难有专人负责对药农进行技术指导,农民没有种植中药的专业知识,又缺乏相应的监管部门,因此很容易在这个环节出现造假现象。

  骆诗文也告诉记者说,从种植中药开始,药农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知识、经验不够而对中药的产地、种植、生长周期造假。在流通过程中,药商从药农手中收购中药,一些不法商贩会把手中的药材经过再加工或者找一些形似的动植物来替代真正的药材,再把药材卖给药厂。中国目前有两大药材集散地,一个是安徽亳州,另一个是河北安国县。大部分的药厂、药材中间商都是从这里批发药材。集散地的药品分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三等品的药材很多都是真药材、假药材掺在一起售卖的,一些小药商、药店甚至是一些医院为了图便宜,就会选择三等品,回去后又当一等品卖给消费者。

  郭兰声说:“中药的管理包括产地、炮制、加工、仓储、流通等方面,都必须有严格的质量规范,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才进行专业的管理,只有这样严格地把好中药的各个环节,假药才会无所遁形。”

  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认为,中药之所以造假泛滥,一方面是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盈利,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很多人开始盲目使用贵重中药材来保健。“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验积累,人们对它的传承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盲目使用贵重药材,可能并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可能会助长造假之风。解决造假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仍在普及科学,使普通的消费者能用科学的眼光来检视传统,分清真伪。”

  “我认为,总是想要依靠各种滋补的药材保健,其实是一种偷懒行为。”纪小龙说,想要强身健体,不是一副药就能做到的。对于保健养生,不同年龄的人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适合的保健方法,而不是盲目追风。


来源:北京科技报


zhoug611 发表于 2010/7/2 12:36:18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7860&highlight=%D4%EC%BC%D9


阿胶造假内幕 下脚料生蛆牛皮充驴皮


央视曝光阿胶造假内幕 业内人士昨向本报报料

  2002年中央电视台曾曝光过山东某药厂拿马皮当驴皮生产阿胶事件,时隔多年之后,阿胶造假不仅没有得到遏制,而且越演越烈。昨天央视再度曝光,不法厂家竟然用混了牛皮的下脚料做原料来做阿胶,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威胁。昨天更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报料,含阿胶的普通食品9成以上都是使用劣质阿胶,甚至根本不含阿胶,而我国对阿胶食品并没有阿胶含量的规定标准。

  央视调查:

  成品阿胶竟只有原料成本四分之一

  央视《每周质量报道》报道,山东省东阿县多家阿胶食品加工厂,从来不从当地购买成品阿胶,而是选择价格便宜很多的阳谷或台前的阿胶厂,成品阿胶价格低至23元/公斤。据央视记者了解,加工阿胶使用的最主要的原料是驴皮,目前市场上驴皮的价格,每公斤要30多元,大约每3公斤驴皮能熬制一公斤阿胶,也就是说,正品的阿胶仅驴皮原料成本,每公斤就要100元,而东亚阿胶公司等阿胶厂购买的成品阿胶却只要20多块钱一公斤,还不到驴皮原料成本的四分之一。

  原料供应商:

  低价阿胶原料是混了牛皮的下脚料

  央视记者随后到供应低价阿胶的河南省台前县百忍堂胶业有限公司调查,该公司负责人承认,按照传统加工阿胶用的应该是整张驴皮,但整张驴皮价钱太高,使用下脚料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这些下脚料中还混了40%的牛皮。

  在上述公司内,已经晒干的下脚料,一部分堆放在露天的院子里,更多的堆放在车间浸泡皮子的池子里。车间里污水横流,有的下脚料已经腐烂变质,甚至都长蛆了。这些已经腐烂变质、混杂着不同皮革的下脚料经过浸泡后,被放入这种木制的大滚筒里进行冲洗。之后就放入化皮炉蒸化。皮子经过蒸化,再倒进敞口的大锅里熬制。熬出的胶浆倒入容器后,没有任何防灰尘、蝇虫等方面的措施,就放在车间门口地上冷却。冷却后经过切片,就制成阿胶片。

  含阿胶普通食品造假最甚

  据山东某大型阿胶生产企业广东分公司负责人李飞告诉记者,市面上的阿胶产品目前分为三大类:阿胶块、阿胶口服液等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有保健品批准文号(即“蓝帽子”)的保健食品;阿胶糕、阿胶枣和没有取得任何批文的含阿胶的口服液等普通食品。

  李飞告诉记者,这三类阿胶产品掺假造假的程度也不一样,其中药品类阿胶,约有三分之一的产品使用工业下脚料等原料制造阿胶。

  “保健食品的原料原则上公司得从生产阿胶的药厂购买,作为全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之一,目前还没有哪家保健品企业从我们公司大规模采购过。这些保健品大部分也使用劣质阿胶。不过最要命当属那些号称含阿胶的普通食品,市面上9成以上的产品都使用劣质阿胶,甚至根本不含阿胶。”李飞说。

  食品里阿胶含量尚无标准

  据广东金康药房总经理郑浩涛介绍,目前含阿胶的保健食品的生产必须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其产品里阿胶的含量多少是有规定的。但是普通食品里到底含有多少阿胶却没有一个标准。“含1%也叫含,含99%也叫含,而这些产品的价格也相差很大,比如阿胶枣,同样规格的有的才几块钱一包,而有的则卖到几十元。”

  本地走访:阿胶产品价格“三级跳”

  记者昨日走访广州部分超市和药房,没有发现央视曝光的品牌产品,不过记者也发现,阿胶块或者含阿胶的保健品、食品价格相差甚远。单从阿胶块来说,价格“三级跳”。其中品牌著名的东阿阿胶最贵,要355元/500克,另外一个老字号福胶阿胶,375克装卖185元,125克装卖65元,相当于500克卖250元,而另一款也是山东产的阿胶,500克装价格仅需65元,“这些牌子年轻,所以便宜。吃起来腥一点,口感没那么好,工艺没那么好。制阿胶要一定经验和技术,老牌子的经验老到好多。老牌子的选料也会好一点。”大森林药房的一位店员说道。老百姓大药房的店员也说,东阿阿胶比较多人买,“但有的人喜欢比较经济实惠的,平时炖一下汤就买五六十元那些。”

  阿胶造假为何如此疯狂?

  阿胶作为我国传统补血良药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一直到最近几年才传出造假事件。对此,郑浩涛向本报记者分析,这与最近几年我国高速发展的阿胶市场不无关系。“现在大街小巷都流行吃固元膏,而阿胶就是其最主要的原料。目前阿胶市场的每年增长幅度高达30%到40%,让本来已经比较少的原料驴皮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不法企业就开始用下脚料甚至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皮来做胶。不少厂商捞一把就走,导致市场比较混乱。”


记者:黄佩、何颖思

来源:广州日报


zhoug611 发表于 2010/7/2 12:36:59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8345&highlight=%D4%EC%BC%D9


山东阿胶造假事件再调查


阿胶的故事还没有终结。

  本报记者多方调查了解到,生产阿胶所需的驴皮供应匮乏才是阿胶造假的根本原因。而驴皮短缺则与相关部门对毛驴养殖业扶持不足有关。

  近期媒体曝光山东等地生产的阿胶不少用牛皮等下脚料熬制,非法从业者因驴皮昂贵而选择其他伪劣原料,从中赚取暴利。

  市场人士告诉记者,山东母驴存栏量约在4万头左右,而全国毛驴存栏量可能也仅在300万-400万头之间,整个行业无“皮”下锅的窘态可见一斑。

  正规原料短缺导致的一个恶果就是,大量需要驴皮的这个传统中药行业面临消亡危局。

  造假猖獗背后,相关部门对畜牧业等缺乏明确有力的扶持政策也是原因之一。毛驴养殖这样的“小产业”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据介绍,多养一头毛驴对全国边远地区总计1000万相对贫困农户来讲,家庭收入就可能翻一番。而此前三聚氰胺事件危害甚广,与农村牛奶养殖户得到的扶持不足也不无关系。

  毛驴存栏量之谜

  鲁建辉是孔子故里养殖场的场长,如今已将基地转移到山东郓城。他告诉记者,他们自己养殖的毛驴有二三千头,而在鲁西南一带散养在各地农户家中的母驴有2万头左右,这一数字应该占到山东省的一半左右。考虑到一头毛驴一年只生一胎,满打满算山东省毛驴存栏量应在8万头左右。

  记者电话联系山东梁山县一位毛驴养殖场的场长,他告诉记者,仅梁山县毛驴就有2万-3万头左右,但鲁建辉认为根本不可能。他说,他认识这位场长,该场长出售毛驴还要从他们那里进。

  德州驴是国内著名品种,也是山东省的一个主要品种,养殖地集中在山东无棣县一带。记者向该县畜牧局、畜牧站等部门咨询,始终没有得到该县毛驴存栏量的确切数字,此前有报道说,无棣毛驴数量不足2000头。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畜牧处一位女士告诉记者她们2009年的行业统计数字,山东毛驴存栏量为17.8万头,出栏量为5.14万头。但她强调不管是不是存在“水分”,这一数字只是行业统计,不能作为正式公布的数据。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公布的数据,2007年底山东毛驴存栏量为26.9万头,全国存栏量为689.1万头,出栏量为216.1万头。这一数字目前在媒体报道中被广泛引用。

  但鲁建辉不认可这一统计数据,他斥之为“胡诌八扯”,认为山东根本达不到近27万头的量。

  在全国毛驴存栏量最大的省区,新疆畜牧厅畜牧处一位蒋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印在我脑子里的数字,全疆就有100多万头毛驴。”根据年鉴提供的数据,2007年底新疆毛驴存栏量为119万头。对于此前有报道称,新疆毛驴已下降到50万头左右的说法,该工作人员劝说记者:“你就相信年鉴一次嘛。”

  记者采访中获知,统计数据采用逐级上报的方法,由县、市根据往年存栏量加上对点的抽查得出一个估计数字,换言之,这种统计方式越往上报,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在山东省一级,畜牧兽医局的工作人员就明显流露出对所谓“行业统计数据”的不自信。

  业内人士介绍,毛驴存栏量下降源于农业机械及微型车在农村的大量普及,这点在东部发达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东阿阿胶营销副总裁程继忠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东北一带原先随处可见的毛驴现在几乎看不到了。从年鉴提供的各地分布情况看,新疆、甘肃、内蒙古、辽宁及河北是我国毛驴大省,存栏量在80万-120万头之间,5省区合计应在388.8万头,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乐观,结合记者的采访,全国总存栏量保持在300万-400万头应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如果按30%的出栏量计算,能提供给阿胶行业的整皮数量应在90万-120万张之间。

  但东阿阿胶负责原材料采购的副总经理李世忠认为,还是应该按照国家农业部提供的数据为准。他说:“国家农业部2008年的数据是670万头。”

  行业面临消亡

  据李世忠介绍,东阿阿胶总产能为3000吨阿胶,按3斤驴皮出1斤阿胶,每张驴皮约4-5公斤计算,约需驴皮180万张以上,但现在东阿阿胶每年能收到的驴皮只在130万张,每年阿胶产量在2000吨左右。

  查看东阿阿胶年报可知,2004年该厂曾达到2204吨最高产量,此后便常年保持在2000吨左右的规模,有的年份产量只有1800吨。

  鲁建辉就告诉记者,他们宰杀的毛驴全部被东阿阿胶在不同季节按不同价格收走,他甚至认为其他阿胶厂只是东阿的分厂。

  东阿阿胶总经理秦玉峰告诉记者,他们曾试图到国外收购驴皮,像澳大利亚、埃及,但澳大利亚有严格的动物保护法律,埃及则面临不同国家的宗教、民族习惯,加上进口时严格的动物检验检疫,致使进口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只得放弃。

  从2002年起,东阿阿胶陆续投资2亿元在全国建起13个养驴基地,但对于13个基地如今的发展规模等具体数据东阿始终不肯透露。李世忠告诉记者,因为涉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所有数据均以年、季报等公报为准。此前,曾有媒体透露东阿阿胶的养驴基地进展并不理想。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阿胶行业造假几乎成为“常态”。

  8年前,媒体曾报道山东一家老牌阿胶企业用马皮充当原料,引发行业危机。

  时隔8年,阿胶造假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6月初,阿胶行业内一些小企业用牛皮、马皮及驴皮下脚料生产阿胶行为再次被媒体曝光。东阿阿胶总经理秦玉峰告诉记者:“那几天我们400电话都被打爆了。”

  政出多门是阿胶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记者了解,多年来山东聊城药监局几乎每三天就会收到一份来自全国各地工商、药监等部门的“协商函”,要求查处假冒的阿胶企业;而东阿阿胶每年用于自己企业产品的打假费用超过1000万元。

  由于阿胶兼具中药“药食同源”的特性,东阿阿胶出产的阿胶为国药准字号产品,但一个阿胶食品企业也可以在县一级完成注册,并不需要申请医药监管部门批准。这样一种局面造成阿胶行业的混乱,乱局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导致阿胶这一传统的中药行业逐渐消亡。

  让1000万贫困农户收入翻番

  李世忠告诉记者,自2006年起他们就开始不停地向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及国家农委等部委提出建议,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像支持养牛养猪一样支持农民养驴。

  这些政策包括国家应该在技术配种、种驴引进、基础母驴引进方面提供补贴,国家要在毛驴产业的研究方面投入资金。他说:“现在只有我们一家在研究,但养驴应该有国家的投入。”

  他否认如果国家投入将主要使东阿阿胶受惠的说法。他说:“受惠的不是我们,更主要的是行业,是养驴的农民。”他介绍说,现在主要是偏远地区的农民养驴,涉及大约1000万户,多养一头毛驴就有可能使农民的年收入翻一番。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在4007万人,虽然养驴的1000万农户与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并不完全重叠,但现在养驴发达地区基本在边远省份的贫困地区却是不争的事实,根据东阿阿胶的测算,养一头驴,年收益大概在980元左右,如果是贫困家庭,一头驴的年收益可基本实现收入翻番。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zhoug611 发表于 2010/7/2 12:38:16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5986&highlight=%D2%A9%B2%C4%D6%CA%C1%BF


药材质量问题症结“分散”


在前不久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中药材的流通、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医药届代表提及的重点。中药材的质量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

  就在海南省宣布“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是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之际,海南的“毒豇豆”事件爆发了。这次事件令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了“风暴眼”。

  再联系到去年10月到今年1月份韩国和日本(两个我国中药材出口主要市场)陆续出台新的中药重金属农药残留标准,以这两个检测标准为依据对我国的中药材出口设置壁垒;2008年发生的800多吨含铅中药材在韩国口岸被销毁事件等,我们不得不反思,同样作为农业经济作物的原药材问题——“毒豇豆”事件离我们中药材行业还有多远?

  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问题是否普遍存在?

  从目前中药材生产流通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多项调查及科学研究反映的情况来看,现状不容乐观。

  经济利益驱使,产区重产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药农(或种植基地)均有单纯追求亩产量的倾向。为此,很多种植户在药材生产中使用激素农药(如壮根灵等)来实现亩产量的增加。例如,麦冬单产本身只有300公斤左右,而使用壮根灵后,单产量可超过1000公斤;党参使用激素农药后,单产量也可增加一倍,且使用激素后生产出来的党参条大色亮,生长周期也大大缩短。类似情况还广泛存在于当归、黄芪等多个根茎类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因此,在评价体系误导的大环境下,道地、优质药材前景堪忧,生存空间屡屡被“劣币”所挤占。

  农药污染现象严重

  除了整体环境污染的外在因素外,人为的中药材农药污染现象也十分突出:(1)农药品种使用不当,如大量施用有机氯、有机磷等高毒、高残留的农药。该类农药在人体内会形成浓缩、累积及胚胎转移现象,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期也较长;(2)滥用、误用农药问题突出,大多数中药材产于老、少、边、穷地区,生产零星分散,农民自行管理,自主经营,由于生产者缺乏有关的技术知识,滥用、误用农药问题严重。(3)采收时期不当,为了加快生产周期、赶行情,一些药材产区在施用农药后不久(农药的降解期未过,如一些内吸性农药)就开始采收。

  分散式加工,药材质量稳定受影响

  目前,我国中药材源头的采集加工仍以千家万户的分散式加工为主,采集时间、方法随意性很大。这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在造成效率低下的同时,也造成了药材质量源头失控。如部分药材使用硫磺熏蒸或高温烘干,大大降低了药材的有效成分;落后的分拣、洁净过程以及不适的包装材料,也严重地影响药材质量的稳定性等。

  对农村生活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农户可以将生活必需品的粮食放在囤子里防鼠防霉严加保管,而作为副产品的药材则找个角落随便一放,鸡拉狗刨司空见惯。等到有人收购时找个化肥袋子装一下就卖掉。如果行情不好,丢在院子里风刮日晒放两三年也是常事。而对于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变质、污染,谁又有能力去监管?

  运输及仓储质量隐忧大

  原药材进入运输及仓储环节后的二次污染问题同样严重。比较突出的有药货混装、仓储条件恶劣和多种药材混储等;其次是过期储存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存放十年以上的白芍、白芷仍可以在市场流通等。

  流通环节过多,质量控制难上加难

  药材行业经营门槛底、投入小,经营队伍较之上世纪末急剧扩大。但由于快捷信息流通形成的透明行情,以及企业与产地联系的不断加强,原来存在于多个流通环节中的药材利润被逐步压缩。为维持基本生存和微薄利润,原药材进入药材市场等流通环节后,各种不规范行为层出不穷,假冒伪劣愈演愈烈。部分药材经营户的利润基本就靠打水、掺杂使假、以次充优甚至坑蒙拐骗来实现。

  这种现状并非政府部门不作为或者打击不力,而其根源在于中药材资源分布及参与者的广泛性。管理者在明处,被管理者在暗处且分散于各个角落和各个环节,行业难以统一管理和规范流通,从而给作奸犯科者以可乘之机。目前,市场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熏磺、染色、打矾、非药用品代用等。特别是去年多种药材价格高涨时,这种违法现象更为猖獗,市场上几乎难以找到没被打过磺的当归、党参、金银花纯净货,甚至提取过的连翘、红花也再次进入市场销售。

  中药材质量失控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质量失控牵连产业链

  “先天不足,后天难补”,如同多米诺骨牌的坍塌,源头出了问题,后端花再大力气也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于事无补。如果内在品质出了问题则饮片切得再匀称、炮制再规范、包装再精细都无济于事;而采用提取物、中药材颗粒等手段期望达到终端质量控制是否符合中医药特点还有待商榷。毕竟中医药属于一个系统整体工程,外在表现为一种文化传统,内在是以实际疗效作为评判标准。因此,中药行业应用科技手段时必须考虑到临床实际效果和民众的接受程度。原药材是整个中药产业链的最前端,目前也是问题最多的环节。因此科学研究中是否也应该投入一定资金和精力到广阔农田里关注一下源头问题?

  药材质量失控危害甚于食品

  首先是影响治疗,除了日常保健的补益药之外,更多中药是要用来治病救人,人命关天;二是被动接受,食品的变质变味,民众至少可以通过外观和经验来决定买不买或吃不吃,而药材的使用多数要靠医生的处方;三是辨别困难,外观看起来越漂亮的药材,可能内在质量越差,普通民众单凭肉眼难以判断;四是危害隐蔽,问题中药对人体的危害是潜在和逐步累积的,造成的损害也是长期和不可逆的,一旦爆发,其恶劣影响将有可能超过“毒奶粉”、“毒豇豆”。

  源头失控致恶性循环

  前面已提到源头失控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同时在这种危害影响下,整个产业链又将形成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即:中药材质量失控→饮片及成药质量下降→中医基础破坏→中药消费市场萎缩→无法投入资金进行产业提升→质量失控加重,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最终将导致一个多方共输的局面。

  所以,虽然中药产业是个充满希望的黄金产业,但如果在发展思路和流通体系上不彻底改变,这个黄金产业就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堕落。甚至有极端观点认为,中医最终将毁在中药身上。

  问题根源在何处?

  “毒豇豆”事件发生后,行业内外群情激愤,社会和新闻媒体纷纷本着亡羊补牢、规范行业的出发点来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提出应对措施。这些观点包括检测手段、农技推广、行业诚信甚至打破潜规则和利益链条等。与之不同的是,笔者认为农产品和中药材源头质量失控问题的根源主要出在以下两方面:

  管理体系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提高,而相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特别是与基础产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必须与时俱进。现阶段大政府小社会、政府包办一切的管理架构已无法适应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于中药材行业,一方面“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管理架构明显有悖于中医药文化“整体观”的精髓;另一方面即使有对应管理部门,但在行业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今天,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也明显力不从心。往往是几个人要管几万甚至几十万行业参与者,而中药材生产流通源头涉及的参与者何止千万?就连作为国内中药材生产第一大省的四川,其拥有的药材病虫害防治科技人员尚不足3O人,何况其他省?所以在“毒豇豆”事件中一味指责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是有失偏颇的。

  小农经济与现代产业的巨大落差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尖锐矛盾几乎成了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共性难题。分散的农户在信息、资金和市场把握能力方面往往是弱势群体。“王小二种庄稼,别人种啥咱种啥”,在缺乏有效组织和引导前提下,药农只能按照经验、小商小贩的需要和收购价格来决定种什么、如何种。至于说规范化种植、规范化加工、仓储和绿色无毒等大课题远不如壮根灵增加的那一倍产量更有吸引力。对中医药产业来说,中医药大厦上层建造得再辉煌,如果基础仍是靠着“6199”部队(指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和老人,也是目前多种原药材采集加工的主体)来支撑的话,无疑于“沙上建塔”。

  其实所有问题的靶点最终可归结为两个字:“分散”!管理上的分散、生产加工中的分散、经营中的分散一直到仓储物流中的分散最终必然导致一盘散沙难以疏理。而要解决“分散”问题,单靠增加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或加大监管力度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建立上中下相结合的管理框架和产业体系;上层应针对中药材产业特点进行统筹管理,变环节控制为系统控制;基层应加快中药材生产和加工的集约化,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中间再辅以社会力量为主的第三方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检测、仓储物流和产销对接,引导农户与大市场对接。

  资料链接>>>

  *据掌握的数据,中药材中约有30%重金属含量超过韩方的标准。另外,对韩国出口的中药材中80%为家种,一般都有农药残留。由于贸易商在贸易的过程中难于对中药材的上述残留实施有效的检测和监控,因而贸易风险加大。

  *日本有关中药材重金属与农残等行业新标准早先由日本汉方生药制剂协会于去年5月发布并于该年6月起在日本正式施行,并将原先人参等3个中药材的有关标准推广到14个品种。1月15日,日本厚生省通过日本驻华使馆向国家商务部就我方提出的中药农药残留标准制订质疑之事转交了一份正式回函。回函称,日本决定继续执行有关人参等5种中药材农残标准,同时计划对甘草、黄芪等15种中药材农药残留标准进行重新设定,并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项标准。


来源:医药经济报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制假】集中贴:药材质量堪忧,视生命如草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