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资金or缺政策?中医深植农村要过哪些难关
从习惯、便利和划算3个方面来看,农民肯定会理性选择中医。但是,由于人才缺失,农村公立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还是较弱;而衡量标准遵循西医模式,又造成了中医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对话人:编辑 姜赟 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 陈其广
一问:中医在农村,优势在哪里?
编辑:目前来看,农民对中医药的欢迎程度如何?
陈其广:在农村,中医药还是很受欢迎的。我们可以从习惯、便利和划算3个方面来看。
首先,相对而言,中医药源于农业文明,而西方现代医药则源于工业文明。中医药传承数千年,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生活文化和生活习惯,农村地区尤其如此。
其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都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资源,从“望闻问切”了解症状开始,到用来自自然界的药材煎煮服用的全过程都如此,更不用说针灸、拔罐、推拿等手法治疗和食疗了。而西医药试图用非自然的物质和手段来对抗和征服疾病。不但要靠检查设备才能诊断病情,还要靠现代工业生产药物和器械来治病。在农村两种方法中哪一种实现更便利,显而易见。
再次,统计表明,用中医药治疗,患者承担费用相比用西医药仍然要低廉不少。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中低收入人群比重较大,中医药的经济优势不可忽视。
此外,中医对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和老人有独特优势。中医药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负担,而且可以更近便地得到医药服务。
编辑:可现在好像有种说法,叫“真有病,还得上大医院”,这是为什么?
陈其广:前些年,农村公立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是很弱的。全国有24%的乡镇卫生院没有中医科和中医药人员,更有70%的村卫生室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而原因主要在于缺人才。其实,农村有很多通过师承和家学得到真传的中医药人才,只要我们改革完善对中医药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他们就能成为振兴农村中医药事业的主力军。当然,在国家扶持下,近来情况有所好转。
说到“真有病,还得上大医院”,我认为一方面是要客观地承认:由于环境污染、滥用药物等原因导致了一些现代疾病的产生,人类的疾病谱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一定时期内,特别是病情危急的,可能西医药更容易上手一些。但也不等于说中医药对此就束手无策,艾滋病、非典乃至甲流都已经证明了中医药的疗效。另一方面,近代以来我们一部分人被西医药的理念“洗脑”了。中医主张“带病生存”,延长存活期,改善患病期间的生存质量;而西医主张要和疾病“不共戴天”,所以一定要彻查病况,把病毒病菌斩尽杀绝,为此甚至不惜牺牲部分躯体。如果这样,不上大医院怎么解决问题!
二问:乡镇中医科,怎么谋发展?
编辑:在一些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业务收入的比例还不到10%。有人说,中医药利润少成为中医药发展的阻碍,这是中医药本身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那么,那里的中医科又该怎么办呢?
陈其广:“简便验廉”本来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它能传承数千年而不灭失的重要原因。
但是,前些年我们的医药卫生事业经济运行机制有问题:
先说“诊”,还没断定是什么病,人体检查就为西医收了一大笔钱,而中医的“望闻问切”分文不取;说“药”,一副汤药几元钱,到几十元已是贵重药,而西药,特别是“进口药”、“特效药”,动辄成百上千。
再看“治”,针灸半小时十几元、小夹板治骨折一二百元,而西医开刀动辄上千元,装个支架更上万元!我们调查中发现在一些乡村公共卫生机构里,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收入甚至完全没有基本保障,而取决于“效益”——靠收入提成。要是不开西药,不打吊针,他们连基本生活费用都挣不够。就连政府好心举办业务培训,免了学费他们也不去,给他们培训期间发生活补助才有一些人参加。和“标准化、规模化”的西医药相比,中医成才难,挣钱难的情况非常突出。
这是一个否认不了的现实,也是一个不解决不行的问题。因此,许多乡村公立机构的中医科自然就“有形式,没内容”,中医牌子和中药柜子都成了摆设。在上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我说乡村公立机构里有真才实学的好中医不多,那是教育问题,现在我又说,就算有真才实学,他也不会主动去运用,因为那样挣不着钱,改善不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这是经济问题。
我觉得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公立中医药和西医药机构“平级管理、平行运作、平等待遇”的方法。乡村公立中医药机构是无法自行解决这个生存环境的问题。
三问:究竟缺资金,还是缺政策?
编辑:有人说,中医药要在农村生存和发展,不但要引进人才,提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解决资金投入问题。还有人说,中医药扎根农村存在着制度性障碍和歧视。那么,中医药扎根农村的关键是缺资金还是缺政策?
陈其广:农村中医药要生存和发展,欠缺条件很多。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房屋破旧、设施简陋、吃喝将就”是许多农村中医药机构的真实写照,而且越是坚持中医药的医德医术,生存状况就越艰难。怎么办?简单说,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扶持特点、促进优势”。我国是人口大国,模仿西方医药卫生模式根本做不到,连美国不改革这个模式都撑不下去了。我们只有在切实继承传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医药卫生需求进行谨慎创新,扶持中医药特色诊治方法手段,促进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发挥,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和国民健康保障体系。为此,首先要取消你所说的制度性障碍和歧视。拿住院病床来说,古代中医很少留治病人,不仅降低医患双方的经济负担,还营造有利于患者康复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如果真正应用传统医法,中医院的确不需要多少病床。但现在不行啊,一方面,拿西医药的标准衡量中医药,病床的数量是决定政府对公立医院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数量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让病人住院又是增加医院收入的重要途径。
药的问题也类似,中药院内制剂(丸散膏丹)本来是在汤药基础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用来治疗小规模适应群体,提高医治效率的一种做法。但药品管理制度却要按照西药新药的标准让申报机构做药毒药理实验,有的甚至还要让小白鼠“点头”。花费大,时间长,阻断了中药的传统创新之路。
扶持和促进中医药,首先要创造有利于真正的中医药人才生成和应用的环境。这就是说:要改变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标准和方法,要改变对中医药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制度,要改变公共医药卫生制度对中医药服务费用收取和报销的办法,等等,这些都主要是政策问题。政策方向对,投入资金才不会用错方向。若方向错了,投入资金越多,就走得越偏越远了,背离了党中央、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本意。
来源:《人民日报》 此事吕炳奎老司长早已上书中央,可惜就是解决不了————原因就是中医没有独立发展的自主权!什么事都要让西医官僚专家“插”一杆子————如此处境之下中医能好的了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