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现状“号脉”:盲从西医 元气大伤
作者:张志峰 董飞侠在中医面临机遇与挑战的今天,如何与发展中医,关键在于找到症结,对症下药,改变以下不良现状。
忽视典籍,后天不足
古代医籍中凡有助于中医理论发展、创新,有助于中医临床经验丰富者,皆可以称为经典医籍。虽然中医古代著作有良莠之分,也确有少数医学著作出自某些不知医的文人之手,有明显的舞文弄墨、矫揉造作成分,但绝大多数著作是有价值的、有功于中医发展的。特别是历代著名医家的医学著作,乃作者倾其毕生精力心血而成;更有甚者,部分医籍乃医家本人逝去后,由其门人、弟子收集其临证医案、记录、所发议论整理而成,足见其珍贵价值。凡成为一代大医者,必熟读历代著名医家的经典医籍,以知其源、溯其流,印证于临床而终能有所成。
现今中医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忽视对经典医籍的学习,很多人认为传承中医是故步自封,是停留在几千年前古人的认识、理论水平上,因而不重视对典籍的学习。甚至很多中医高校竟然将历代医家奉为医学圣贤之书的四大经典医籍作为选修科目,对于其他著名医家的医学著作则更是完全忽视,反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对现代医学的学习上,试想这种模式培养的中医还是纯中医吗?可以说经典医籍是中医的根基,是中医的精华所在,不好好传承它,就会导致后天不足、立足不稳。
脱离临证,化源亏乏
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活动从未间断,中医植根于民间,有着宽广的施展舞台和深厚的民众基础。中医经过长期临证实践的反复检验,逐步形成了开放、系统的理论,并又以此理论来指导临证实践,通过历代医家师承传授而永葆青春。中医临证经验的积累,是中医不断发展创新的源泉,是千百年来中医繁荣兴盛的秘诀所在。
历代著名医家不仅是理论家同时也是临床大家。反观当今一些中医从业者,严重脱离实践,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医临床疗效下降。其中有些人只是注重中医理论的研究,不从事中医临床;还有些人虽然也上临床,但是诊治病人已经完全西医化了,很少用中医药;有些人则把大量的精力、时间花在动物实验上,其结果是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也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可见,脱离中医临证,就是阻断了中医吸取养料的源泉,一旦化源亏乏,还能健康成长吗?
盲从西医,大伤元气
19世纪中叶西学渐进,东学日衰。20世纪在西医逐步发展壮大的时候,中医却逐渐萎缩。其间有过痛苦的挣扎,也有过积极的抗争,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但是在冠以现代科学头衔的西医面前,没有多少中医还敢于坚持纯中医的思维观了,否则就被看作不愿接受新事物,于是他们最终也沉默了;而更多的中医千方百计想与现代医学沾上边,以西医生理病理药理研究成果来阐释中医的脏腑功能、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盲从西医对中医造成的损伤是釜底抽薪式的,是致命性的。
信任缺失,病由内生
对中医缺乏信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多年来中医临床疗效逐步下降,适合中医治疗的病种逐步减少,特别是近年来市场上伪劣中药材猖獗,导致老百姓生病了首先想到的是去找西医看,只有当西医束手无策时才转而投奔中医,可见他们对中医治疗疾病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老百姓对中医缺乏了解,他们一般认为中医只适合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常见病、多发病则是西医的强项;而对中医的疗效形成了“治不好也治不坏”的看法、对某些疑难杂症看中医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中医本身就是因人们生活、生存需要而产生,也因人们生活、生存需要而继续存在;一旦绝大多数人对中医失去信心了,不再需要了,那中医不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吗?
另一方面,中医学习者、从业者自身也对中医缺乏信心。现在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普遍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不感兴趣,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很多学生就是为混一张大学文凭,对以后从事中医药工作没有信心。而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中医人员,往往因为自己经验不足,中医疗效不高,或者患者不愿采取中医药治疗等原因,导致他们很少用纯中医的方法诊治病症,对中医的临床疗效完全没有了信心。这种来自中医自身对中医信心的缺失,它的危害更可怕、恶果将会更严重。及时调整现行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符合中医特色的诊疗规范、培育中医药人员的自信心,在当前尤显紧迫。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讲天人合一,大气候很重要。
我看而今咱们把中医发展的障碍放在西医上,并不妥当。长此下去,还会影响中医的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