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新安医学医家及著作
徽州古称“新安”,作为徽州六县的新安医学,以其医家人数之多,著作甚丰而著称于世。据医学专家初步统计,新安地区从宋至清末出现著名医家有522人,其中有54人任各级医官(包括县、府医学训、正科、医学教授、翰林医官、太医院吏目等),有214人撰写、翻刻425部医著。其中宋代名医13人,撰医籍4部;元代名医18人,撰医籍13部;明代名医190人,撰医籍133部;清代名医301人,撰医籍275部。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临床、药物学著作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在海内外有深远影响。 新安医家各有所长,医著除综合性的医书外,还有内、外、妇、儿、喉、眼,及针灸、推拿、按摩、运气、养生等分门别类的专著,可谓灿然夺目。
北宋,歙人张扩为蕲水(湖北浠水)庞安时高弟。后又师四川王朴。善脉诊,治病有良效,名扬京、洛间。扩侄孙张杲,宇季明。深得家传,潜心医学50年,博采宋前古籍中有关养生防病、名医医案和名医传记等,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撰成《医说610卷行世,人称“医林之诊海”。该书记述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一百一十多位的临床经验,对诊治疑难险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据传张氏还著有《秘方奥旨》传世。《医说》东传朝鲜,刊于李氏王朝成宗十五年(1488),日本万治三年(1659)亦有刊本。这个时期还有婺源王炎撰《伤寒论》,程约、马苟仲甚工医,且善针法。又程汝清精医,著《医方图》等。休宁吴源精医,歙县名医黄孝通乃妇科专家,有御赐“医博”称世。
元代,新安医学有发展。休宁徐道聪,精儿科,其子杜真精内科,著《杜真方书》传世。歙县鲍同仁,宇国良,官会昌同知,旁通针灸之术,治无不中,著《通玄指要》、《经验针法》行世。洪徽甫传其术。另婺源王国瑞,客于浙地,精通针术,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卷行世。是书专论针灸之法,现属《四库》珍本。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崛起,在世界科学中心逐渐从中国移至欧州之际,安徽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发展高潮。就当时安徽的科学在全国影响而言,新安医学最富盛名。其名医辈出,著作宏富,乃医学鼎盛时期。
明代,祁门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居士。“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活人数万计”。与吴县张颐、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名冠全国。汪氏以《内经》为理论,深研金元四大家,推崇朱丹溪学说。治医取诸家之长,临床不泥成方,强调四诊合参,尤精望诊、切脉。在阐发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颇多建树,著作有《石山医案》3卷、《医学原理》13卷、《外科理例》7卷、《续类问钞》9卷、《本草会编》20卷、《脉诀刊误》2卷、《痘治理辨》1卷、《针灸问对》3卷、《伤寒选录》8卷、《运气易览》3卷、《医谈》7卷、《内经补注》2卷(未见传本),以及《推求师意》诸书,计13部76卷。有《汪石山医书八种》。
汪氏著作影响较大者首推《石山医案》,是其门人陈桷“取机诸弟子所记机治疗效验”辑成。其中汪机所撰《营卫论》,说明汪氏的严谨治学态度。是书流传海外,现有日本元裕九年(1696)大阪涩川清右卫门刻本。其次是《医学原理》,该书成于《伤寒选录》之后,其中所论六淫、气血为病、体现了汪机的学术主张。再是肿科理例》,其“调补元气,先固根本”尽在实例论理间,《明史》有记载。另有《针灸问对》取《灵枢》、《素问》、《难经》、《甲乙经》及诸针灸书籍著成,颇有研究价值。
歙县吴崛,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又号参黄子。明嘉靖、万历间人。幼习儒兼医,科场失利,究心岐黄。曾游访江、浙、湘、鄂、豫、冀等地名医,医术益精。行医安徽、河南,活人甚众。吴氏治医不拘古法,临诊颇多创造。他主张针药并用,著有《医方考》6卷,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脉语》2卷,《黄帝内经素问吴注》(简称《素问吴注》)24卷,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奉;以及《药纂》、《针方六集》等。其中《医方考》选用历代常用方剂700余首,在方剂学中是深受欢迎的版本。其《素问吴注》则为国内《素问》主要注本之一。至今仍为中医学院的参考教材。《医方考》东传朝鲜,李氏王朝宣宗六十年(1586)刊行,日本现存元和五年(1619)梅寿据金陵周弘刻本重刊刻。及有庆安四年秋田屋平左卫门刻本。《素问吴注》,有日本元禄六年(1693),有书林吉村左卫门重刻玉树堂本。歙县方有执(1523--15947),字中行。深研医学,尤于张仲景《伤寒论》用力更深。方氏竭二十余年心力,撰成《伤寒论条辨》8卷,后附《本草钞》、《或问》、《痉书》各1卷,分类明确,重点突出,倡《伤寒论》“错简”之说,确为创举,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歙县江瑾1503--1565),宇明莹。毕生搜集历代名医临床验案,旁征经、史、子、集诸部,汇以家藏秘方和个人医案,其子应宿又为之增补,辑成《名医类案》12卷。是书上采扁鹊、仓公、华佗诸家,下讫元、明诸名医验案,分205门,凡载方案,随事附评。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医学名著。《名医类案》传至日本,元和九年(1623)有诸仔寿刻本,宽文元年(1661)有野田庄左卫门刊本问世。
明代徽州以医学著称者,还有祁门徐春甫(1520--1596),字汝元。师名医汪宦,于医无所不窥。曾任太医院官。倡导学术研究,明隆庆二年(1568)发起组织“一体堂宅仁医会”,为我国最早的医学会。著有《古今医统大全》t00卷,嘉靖三十五年(1556)刊行,《医学入门捷径》6卷,《医学未然金鉴》等书。《古今医统》流传日本,明万历三年(1657)翻刻了金陵唐氏全套本,日历延宝六年日人玄医撰《医方问余》以及日本医家丹波元胤编著《中国医籍考》等书,不少地方均引用了徐氏的论述。休宁孙一奎(1522--16197),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精于医理,曾以医术游于公卿之间,又在三吴、徽州、宜兴等地行医多年,造祸人民甚多。治医用药多重温补,著《赤水玄珠》30卷。是书流传海外,日本明历三年(1657)有风月堂左卫门刊本,朝鲜正祖十四年(1790)名医康命吉参照朝鲜李王朝时代许浚编著的《东医宝鉴》编成《济众新编》,其中摘录了《赤水玄珠》之内容。
祁门陈嘉谟(1486--1570),字廷采,号月明,“天性朴茂,以质行闻”(许国语),其博学多才,于诗词赋及书法均有造诣,尤对药物学很有研究,著有《医学指南》(未见传本),《本草蒙荃》12卷。《蒙荃》乃陈氏重要史料著作,书名“蒙荃”,乃旨为童蒙而作。是书为陈氏授徒之讲稿,后经弟子提议整理成书付梓。该书共载药物742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其云:“名曰蒙荃,诚称其实。”BMX中国徽文化网
歙县吴正伦,字子叔,号春岩子。从平湖陆声野学医,后行医河北,用药平和。曾治愈明穆宗贵妃和神宗幼时之病,获穆宗奖谕,名噪京都。著有《脉症治方》4卷、《养生类要》2卷,以及《活人心鉴》、《虚车录》等。歙县余午亭,字淙。儒而习医,治医主张辩证医治,强调扶元气,益脾胃,多有良效。著有《诸证析疑》4卷(为内科善本)、《脉要》等。后人称为“苍生之司命”。
歙县名医程蚧,字文玉,号松崖、丹崖,明成化进士。习儒精医,治病重切脉。著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大定数》1卷、《太素脉诀》等。
祁门名医汪宦,字子良,号心谷,弃儒学医,为人质实,不以有学自矜,精通医术。著《医学质疑》、《统属诊法》、《证治要略》、《六气标本论》等书行世。其《医学质疑》“诚有功于轩岐,启迪天下后世”(徐春甫语)。歙县名医巴应奎,行医北京。著有《伤寒明理论补》、《阐明伤寒论》4卷。
此外,休宁程充的《丹溪心法》、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24卷,歙县汪源的《保婴全书》、陆彦功的《伤寒论类证便览912卷、罗周彦的《医宗粹言》、洪1月的渺L科秘要》,以及祁门黄宰的《针灸仅存录》等医籍,都是新安医学珍本。
明末清初,歙县名医程衍道,字敬通。程蚧侄孙,又称雄于两浙,习儒通医。民国《歙县志》称他治病“一诊即能决人生死”。著《医法心传》、《心法歌诀》、《仙方注释》,另重刊《外台秘要》40卷。
清代,歙县名医吴谦,字六吉。曾任太医院官。与扛西喻昌,江苏张璐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他对古医书有深刻的研究,尤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的校订注释上颇具功力。乾隆时,主编《医宗金鉴》90卷,其简明扼要,切合实用,为世推重。曾作为太医院教材,在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也是当代医学常备的参考书。
休宁名医汪昂(1615--16947),初名恒,字诩庵。汪氏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其《素问灵枢类纂约注》这部著作,将文辞艰深的《素问》、《灵枢》合纂为一,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注释,给后世医家研究以方便。《医方集解》所载方剂,多系历代医家的验方,颇有临床价值。《汤头歌诀》是一部很重要的医学入门书,其简明实用,便于诵记。这都是当今中医学院的参考教材。《本草备要》东传后,有日历享保十四年(1729)植村藤治郎刊本。
歙县程国彭(1679--?),字钟龄,号桓阳子,又号普明子。病而学医,潜心研究诸家医著,博采众长,精医理。医名噪于康、雍年间。程氏为人诊病居心慈善,临床经验丰富。著《医学心悟》5卷、《外科十法61卷,合为6卷,是书立论简要,条理清晰,处方多切实可用,在全国颇负盛名。歙县程文囿,字杏轩。工医能诗,治医能融贯诸家,辑历代三百余种医籍及经史子集中的中医学术资料,编著《医述》16卷。被誉为“医林之宝筏”。歙县许豫和,字宣治。穷研医术,于诸书无所不窥,名著郡邑,著仙、儿诸热辨》l卷、《橡村治验01卷。歙县叶桂,字天士,又字小峰,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居苏州。出身世医家庭,精医术。临床经验丰富,擅内科杂病。于温病学尤多贡献,且为药性专家。著有《温热论》l卷,《本草从新》12卷,其抉择精审,言简意赅。
歙县郑梅涧(1727--1787),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世医出身。他对喉科理论有深刻的研究。撰《重楼五钥》2卷。歙县郑枢扶(1746--?),名郑翰,字枢扶,号若溪,梅涧长子。擅喉科,并通儿科、针灸。他对白喉特别有研究,著有《喉白阐微》行世。建国后,郑翰后代将其遗著献给国家。歙县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晚号完夫。自学医理,医名于世50年。擅伤寒、温病学,撰《瘟疫论补注》2卷、《伤寒论条辨续注》12卷、《郑素圃医书》5种。歙县医家还有吴澄,字鉴泉,号师郎。精通《易经》,以数十年行医经验撰成《不居集》50卷。许佑迁,字乐泉,精喉科,著有《喉科秘钥》、《白腐辨证》等。汪廷元,字瓒和,以儒医著名,传三世。著有《广陵医案》、《新安医案》等。汪广庵,名宏,撰《望诊遵经》、《神农本草经注释》、《伤寒论集解》、《金匮要略直解》等。另外,歙县吴砚丞,字亦鼎,精于麻疹诊治。著有《麻疹备要方论01卷,并汇集古人灸治。编成《神灸经论》4卷。该书专论艾灸,其中“周身各位骨度”一节,通过内外各部位的解剖,以形成对脏腑器官的认识,是中医学解剖内容的典范。
歙县名医程有功,字思敏。精医,擅治杂症及虚痨,著有《冯塘医案》2卷。歙县鲍集成,字允大,精于治疮和溃疡,著有《疮疡经验》4卷。歙县许思文,字隽臣,许佐廷之子,承父学,精医,多治效,著《喉科详略》、《妇科阐微》等。
明清还有歙县吴楚的《医验录》,胡澍的《素问校义》,罗美的《内经博义》、《古今名医方论》,休宁程云来的《即得方》,汪韶的《产科心法》,祁门黄宰的《针灸仅存录》,以及歙县叶馨谷、休宁汪文绮等在医理、临床方面均多有建树。至于婺源汪绂《医林纂要》,休宁戴震注《金匮要略》,黟县俞正燮的《持素脉篇》、《待素正篇》等,他们皆致力于医学,虽不以医名,但却有所成就。
现代,歙县名医方泳涛(1903--1979),字起沂。少随其叔方乾九习医。医论知识渊博,临诊经验丰富。1932年行医屯溪。声闻徽州、江浙等地。方氏擅中医内、妇、儿科,对诊治外感热尤多研究。著有《方泳涛医案》行世。有关内容曾被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妇科学》所引用。
程道南(1914--1994),屯溪人。国家级著名中医。毕生尽瘁医事。积学功深,治医辨证详明。擅治寒热杂症,强调四诊合参,用药虚灵玄妙。抗日战争时期,首制“硫黄软膏”,医治脓胞疮、疥疮,其疗效极佳,影响很大。
总之,新安医学就临床分科而论,孙一奎的《赤水玄珠》,汪机的《外科理例》,洪月的《外科秘要》,程国彭的《外科十法》,鲍集成的《疮疡经验》,姚慎德的《伤科心法》,黄予石的《妇科衣钵》,汪韶的《产科心法》,汪源的《保婴全书》,许豫和的《儿诸热辨》,汪机的《痘疹理辨》,朱仰松的《新编痘疹全书》,唐玄真的《痘疹奇衡》,郑梅涧、郑枢扶的《重楼玉钥》、《重楼玉钥续编》、《喉白阐微》,黄宰的《针灸仅存录》,吴亦鼎的《神灸经论》,汪机的《运气易览》、《医方考》,陈嘉谟的《本草蒙荃》,汪昂的《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等等,这些对我国临床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儿科、痘科、喉科、针灸、运气、推拿,以及药物学和中医方剂的研究和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明清时期,中医学出现了专门收集各家医案的著作。新安医家们“耻于深信而笃于深求”,诸家常将临证所得,笔之于书。人称“新安医案三百家”。如《石山医案》、《生生子医案》、《张柏医案》、《素圃医案》、《吴楚医验录》、《许氏橡村治验》、《赤崖医案》、《杏轩医案》、明代江瑾编的《名医类案》等,这些医案著作,不仅对后世临证医学的发展促进很大,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徽州古称“新安”,作为徽州六县的新安医学,以其医家人数之多,著作甚丰而著称于世。
据医学专家初步统计,新安地区从宋至清末出现著名医家有522人,其中有54人任各级医官(包括县、府医学训、正科、医学教授、翰林医官、太医院吏目等),有214人撰写、翻刻425部医著。其中宋代名医13人,撰医籍4部;元代名医18人,撰医籍13部;明代名医190人,撰医籍133部;清代名医301人,撰医籍275部。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临床、药物学著作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在海内外有深远影响。
新安医家各有所长,医著除综合性的医书外,还有内、外、妇、儿、喉、眼,及针灸、推拿、按摩、运气、养生等分门别类的专著,可谓灿然夺目。
北宋,歙人张扩为蕲水(湖北浠水)庞安时高弟。后又师四川王朴。善脉诊,治病有良效,名扬京、洛间。扩侄孙张杲,宇季明。深得家传,潜心医学50年,博采宋前古籍中有关养生防病、名医医案和名医传记等,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撰成《医说610卷行世,人称“医林之诊海”。该书记述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一百一十多位的临床经验,对诊治疑难险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据传张氏还著有《秘方奥旨》传世。《医说》东传朝鲜,刊于李氏王朝成宗十五年(1488),日本万治三年(1659)亦有刊本。这个时期还有婺源王炎撰《伤寒论》,程约、马苟仲甚工医,且善针法。又程汝清精医,著《医方图》等。休宁吴源精医,歙县名医黄孝通乃妇科专家,有御赐“医博”称世。
元代,新安医学有发展。休宁徐道聪,精儿科,其子杜真精内科,著《杜真方书》传世。歙县鲍同仁,宇国良,官会昌同知,旁通针灸之术,治无不中,著《通玄指要》、《经验针法》行世。洪徽甫传其术。另婺源王国瑞,客于浙地,精通针术,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卷行世。是书专论针灸之法,现属《四库》珍本。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崛起,在世界科学中心逐渐从中国移至欧州之际,安徽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发展高潮。就当时安徽的科学在全国影响而言,新安医学最富盛名。其名医辈出,著作宏富,乃医学鼎盛时期。
明代,祁门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居士。“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活人数万计”。与吴县张颐、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名冠全国。汪氏以《内经》为理论,深研金元四大家,推崇朱丹溪学说。治医取诸家之长,临床不泥成方,强调四诊合参,尤精望诊、切脉。在阐发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颇多建树,著作有《石山医案》3卷、《医学原理》13卷、《外科理例》7卷、《续类问钞》9卷、《本草会编》20卷、《脉诀刊误》2卷、《痘治理辨》1卷、《针灸问对》3卷、《伤寒选录》8卷、《运气易览》3卷、《医谈》7卷、《内经补注》2卷(未见传本),以及《推求师意》诸书,计13部76卷。有《汪石山医书八种》。
汪氏著作影响较大者首推《石山医案》,是其门人陈桷“取机诸弟子所记机治疗效验”辑成。其中汪机所撰《营卫论》,说明汪氏的严谨治学态度。是书流传海外,现有日本元裕九年(1696)大阪涩川清右卫门刻本。其次是《医学原理》,该书成于《伤寒选录》之后,其中所论六淫、气血为病、体现了汪机的学术主张。再是肿科理例》,其“调补元气,先固根本”尽在实例论理间,《明史》有记载。另有《针灸问对》取《灵枢》、《素问》、《难经》、《甲乙经》及诸针灸书籍著成,颇有研究价值。
歙县吴崛,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又号参黄子。明嘉靖、万历间人。幼习儒兼医,科场失利,究心岐黄。曾游访江、浙、湘、鄂、豫、冀等地名医,医术益精。行医安徽、河南,活人甚众。吴氏治医不拘古法,临诊颇多创造。他主张针药并用,著有《医方考》6卷,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脉语》2卷,《黄帝内经素问吴注》(简称《素问吴注》)24卷,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奉;以及《药纂》、《针方六集》等。其中《医方考》选用历代常用方剂700余首,在方剂学中是深受欢迎的版本。其《素问吴注》则为国内《素问》主要注本之一。至今仍为中医学院的参考教材。《医方考》东传朝鲜,李氏王朝宣宗六十年(1586)刊行,日本现存元和五年(1619)梅寿据金陵周弘刻本重刊刻。及有庆安四年秋田屋平左卫门刻本。《素问吴注》,有日本元禄六年(1693),有书林吉村左卫门重刻玉树堂本。歙县方有执(1523--15947),字中行。深研医学,尤于张仲景《伤寒论》用力更深。方氏竭二十余年心力,撰成《伤寒论条辨》8卷,后附《本草钞》、《或问》、《痉书》各1卷,分类明确,重点突出,倡《伤寒论》“错简”之说,确为创举,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歙县江瑾1503--1565),宇明莹。毕生搜集历代名医临床验案,旁征经、史、子、集诸部,汇以家藏秘方和个人医案,其子应宿又为之增补,辑成《名医类案》12卷。是书上采扁鹊、仓公、华佗诸家,下讫元、明诸名医验案,分205门,凡载方案,随事附评。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医学名著。《名医类案》传至日本,元和九年(1623)有诸仔寿刻本,宽文元年(1661)有野田庄左卫门刊本问世。
明代徽州以医学著称者,还有祁门徐春甫(1520--1596),字汝元。师名医汪宦,于医无所不窥。曾任太医院官。倡导学术研究,明隆庆二年(1568)发起组织“一体堂宅仁医会”,为我国最早的医学会。著有《古今医统大全》t00卷,嘉靖三十五年(1556)刊行,《医学入门捷径》6卷,《医学未然金鉴》等书。《古今医统》流传日本,明万历三年(1657)翻刻了金陵唐氏全套本,日历延宝六年日人玄医撰《医方问余》以及日本医家丹波元胤编著《中国医籍考》等书,不少地方均引用了徐氏的论述。休宁孙一奎(1522--16197),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精于医理,曾以医术游于公卿之间,又在三吴、徽州、宜兴等地行医多年,造祸人民甚多。治医用药多重温补,著《赤水玄珠》30卷。是书流传海外,日本明历三年(1657)有风月堂左卫门刊本,朝鲜正祖十四年(1790)名医康命吉参照朝鲜李王朝时代许浚编著的《东医宝鉴》编成《济众新编》,其中摘录了《赤水玄珠》之内容。
祁门陈嘉谟(1486--1570),字廷采,号月明,“天性朴茂,以质行闻”(许国语),其博学多才,于诗词赋及书法均有造诣,尤对药物学很有研究,著有《医学指南》(未见传本),《本草蒙荃》12卷。《蒙荃》乃陈氏重要史料著作,书名“蒙荃”,乃旨为童蒙而作。是书为陈氏授徒之讲稿,后经弟子提议整理成书付梓。该书共载药物742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其云:“名曰蒙荃,诚称其实。”BMX中国徽文化网
歙县吴正伦,字子叔,号春岩子。从平湖陆声野学医,后行医河北,用药平和。曾治愈明穆宗贵妃和神宗幼时之病,获穆宗奖谕,名噪京都。著有《脉症治方》4卷、《养生类要》2卷,以及《活人心鉴》、《虚车录》等。歙县余午亭,字淙。儒而习医,治医主张辩证医治,强调扶元气,益脾胃,多有良效。著有《诸证析疑》4卷(为内科善本)、《脉要》等。后人称为“苍生之司命”。
歙县名医程蚧,字文玉,号松崖、丹崖,明成化进士。习儒精医,治病重切脉。著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大定数》1卷、《太素脉诀》等。
祁门名医汪宦,字子良,号心谷,弃儒学医,为人质实,不以有学自矜,精通医术。著《医学质疑》、《统属诊法》、《证治要略》、《六气标本论》等书行世。其《医学质疑》“诚有功于轩岐,启迪天下后世”(徐春甫语)。歙县名医巴应奎,行医北京。著有《伤寒明理论补》、《阐明伤寒论》4卷。
此外,休宁程充的《丹溪心法》、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24卷,歙县汪源的《保婴全书》、陆彦功的《伤寒论类证便览912卷、罗周彦的《医宗粹言》、洪1月的渺L科秘要》,以及祁门黄宰的《针灸仅存录》等医籍,都是新安医学珍本。
明末清初,歙县名医程衍道,字敬通。程蚧侄孙,又称雄于两浙,习儒通医。民国《歙县志》称他治病“一诊即能决人生死”。著《医法心传》、《心法歌诀》、《仙方注释》,另重刊《外台秘要》40卷。
清代,歙县名医吴谦,字六吉。曾任太医院官。与扛西喻昌,江苏张璐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他对古医书有深刻的研究,尤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的校订注释上颇具功力。乾隆时,主编《医宗金鉴》90卷,其简明扼要,切合实用,为世推重。曾作为太医院教材,在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也是当代医学常备的参考书。
休宁名医汪昂(1615--16947),初名恒,字诩庵。汪氏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其《素问灵枢类纂约注》这部著作,将文辞艰深的《素问》、《灵枢》合纂为一,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注释,给后世医家研究以方便。《医方集解》所载方剂,多系历代医家的验方,颇有临床价值。《汤头歌诀》是一部很重要的医学入门书,其简明实用,便于诵记。这都是当今中医学院的参考教材。《本草备要》东传后,有日历享保十四年(1729)植村藤治郎刊本。
歙县程国彭(1679--?),字钟龄,号桓阳子,又号普明子。病而学医,潜心研究诸家医著,博采众长,精医理。医名噪于康、雍年间。程氏为人诊病居心慈善,临床经验丰富。著《医学心悟》5卷、《外科十法61卷,合为6卷,是书立论简要,条理清晰,处方多切实可用,在全国颇负盛名。歙县程文囿,字杏轩。工医能诗,治医能融贯诸家,辑历代三百余种医籍及经史子集中的中医学术资料,编著《医述》16卷。被誉为“医林之宝筏”。歙县许豫和,字宣治。穷研医术,于诸书无所不窥,名著郡邑,著仙、儿诸热辨》l卷、《橡村治验01卷。歙县叶桂,字天士,又字小峰,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居苏州。出身世医家庭,精医术。临床经验丰富,擅内科杂病。于温病学尤多贡献,且为药性专家。著有《温热论》l卷,《本草从新》12卷,其抉择精审,言简意赅。
歙县郑梅涧(1727--1787),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世医出身。他对喉科理论有深刻的研究。撰《重楼五钥》2卷。歙县郑枢扶(1746--?),名郑翰,字枢扶,号若溪,梅涧长子。擅喉科,并通儿科、针灸。他对白喉特别有研究,著有《喉白阐微》行世。建国后,郑翰后代将其遗著献给国家。歙县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晚号完夫。自学医理,医名于世50年。擅伤寒、温病学,撰《瘟疫论补注》2卷、《伤寒论条辨续注》12卷、《郑素圃医书》5种。歙县医家还有吴澄,字鉴泉,号师郎。精通《易经》,以数十年行医经验撰成《不居集》50卷。许佑迁,字乐泉,精喉科,著有《喉科秘钥》、《白腐辨证》等。汪廷元,字瓒和,以儒医著名,传三世。著有《广陵医案》、《新安医案》等。汪广庵,名宏,撰《望诊遵经》、《神农本草经注释》、《伤寒论集解》、《金匮要略直解》等。另外,歙县吴砚丞,字亦鼎,精于麻疹诊治。著有《麻疹备要方论01卷,并汇集古人灸治。编成《神灸经论》4卷。该书专论艾灸,其中“周身各位骨度”一节,通过内外各部位的解剖,以形成对脏腑器官的认识,是中医学解剖内容的典范。
歙县名医程有功,字思敏。精医,擅治杂症及虚痨,著有《冯塘医案》2卷。歙县鲍集成,字允大,精于治疮和溃疡,著有《疮疡经验》4卷。歙县许思文,字隽臣,许佐廷之子,承父学,精医,多治效,著《喉科详略》、《妇科阐微》等。
明清还有歙县吴楚的《医验录》,胡澍的《素问校义》,罗美的《内经博义》、《古今名医方论》,休宁程云来的《即得方》,汪韶的《产科心法》,祁门黄宰的《针灸仅存录》,以及歙县叶馨谷、休宁汪文绮等在医理、临床方面均多有建树。至于婺源汪绂《医林纂要》,休宁戴震注《金匮要略》,黟县俞正燮的《持素脉篇》、《待素正篇》等,他们皆致力于医学,虽不以医名,但却有所成就。
现代,歙县名医方泳涛(1903--1979),字起沂。少随其叔方乾九习医。医论知识渊博,临诊经验丰富。1932年行医屯溪。声闻徽州、江浙等地。方氏擅中医内、妇、儿科,对诊治外感热尤多研究。著有《方泳涛医案》行世。有关内容曾被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妇科学》所引用。
程道南(1914--1994),屯溪人。国家级著名中医。毕生尽瘁医事。积学功深,治医辨证详明。擅治寒热杂症,强调四诊合参,用药虚灵玄妙。抗日战争时期,首制“硫黄软膏”,医治脓胞疮、疥疮,其疗效极佳,影响很大。
总之,新安医学就临床分科而论,孙一奎的《赤水玄珠》,汪机的《外科理例》,洪月的《外科秘要》,程国彭的《外科十法》,鲍集成的《疮疡经验》,姚慎德的《伤科心法》,黄予石的《妇科衣钵》,汪韶的《产科心法》,汪源的《保婴全书》,许豫和的《儿诸热辨》,汪机的《痘疹理辨》,朱仰松的《新编痘疹全书》,唐玄真的《痘疹奇衡》,郑梅涧、郑枢扶的《重楼玉钥》、《重楼玉钥续编》、《喉白阐微》,黄宰的《针灸仅存录》,吴亦鼎的《神灸经论》,汪机的《运气易览》、《医方考》,陈嘉谟的《本草蒙荃》,汪昂的《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等等,这些对我国临床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儿科、痘科、喉科、针灸、运气、推拿,以及药物学和中医方剂的研究和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明清时期,中医学出现了专门收集各家医案的著作。新安医家们“耻于深信而笃于深求”,诸家常将临证所得,笔之于书。人称“新安医案三百家”。如《石山医案》、《生生子医案》、《张柏医案》、《素圃医案》、《吴楚医验录》、《许氏橡村治验》、《赤崖医案》、《杏轩医案》、明代江瑾编的《名医类案》等,这些医案著作,不仅对后世临证医学的发展促进很大,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