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亮 发表于 2009/12/6 08:15:24

不对证
看方:麻黄10克,桂枝7克,灸甘草3克左右,杏仁6克,和证不对
喝了一副以后,就一直出汗,而且浑身发烫象火炉一样。里证不解(看似有腹证,腹满,大便干等)
用小柴胡汤试之,如呕吐,用大柴胡汤治之

陈文亮 发表于 2009/12/6 08:35:33

麻黄辛温
桂枝辛甘温
灸甘草甘温
杏仁苦温
方意:辛-辛-苦-甘
辛开苦降甘和中
意:表寒郁而肺气不降影响中洲
是你的方意吧!

陈文亮 发表于 2009/12/6 08:46:24

似近期的甲流吧!
你用麻黄汤不对证吧!
喝白虎汤善后吧!
实证白虎汤善后
虚证人参虎汤善后

陈文亮 发表于 2009/12/6 08:53:39

看似实证
仅供参考

fangzhijian 发表于 2009/12/6 09:57:09

楼主鲁莽了,麻黄汤不乱用的,慎,

tengel 发表于 2009/12/6 10:39:42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tengel 发表于 2009/12/6 10:41:16

胡希恕先生讲: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假若发汗的话,这个发汗最伤人津液,这个里头有热,就怕发汗。你越发汗,他越热,象我们这个壶在炉子上坐着似的,火蒸着它,你再一撤这水,这壶热的更快。这个温病就是如此的,它是热病,里头有热,不能发汗,假若发汗之后,若发汗已,就是发汗之后,假若这个你当着太阳病了,而误发其汗之后,那不是一般的热了,身灼热,身上干热干热的,灼热,那火烤的那样子。这就是由温病变成风温了,这个风温这个字怎么起的,它就是根据底下这个征候,我们头前不是有个太阳中风吗?发热汗出,它这个也汗出,也发热,但是它不恶风也不恶寒,它是热证吗,类似中风的那种情况,这么一种温病,它的意思是这个意思,所以它叫风温。那么,它的征候是什么样的呢?底下就解释了,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就是上下的脉全浮,这个浮呀,也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那么这个身灼热自汗出,我们讲阳明病就有了,它这个热由里往外蒸的,里热往外出的这个热就是蒸蒸,身上热而汗出,它是这么一种汗出,不象头前那个中风证,那个汗出的有限,它并没透,所以肌肉还是不解。这个不是,它是由里往外出汗。身重,这个身重也很重要,说明身体有湿,皮肤肌肉里头湿挺重的。这这说明什么问题呀,虽然里头热,身上还这么大的湿,说明里面不实,这个在阳明病里头就有了,凡事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了,津液也沽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水火这两个东西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火就要熄。所以从这个里热程度上看,身还重,里还不实。由于这个热往上涌,鼻息必鼾,出气呼吃呼吃的,有声,语言难出,这都是热往上涌的反应。这就是说这个温病就是加重了,假若要是发汗,吴鞠通《温病条辩》还说用桂枝汤,这个用不得。温病里头有热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这个桂枝汤不能用,就是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这个咱们要注意了,要记得。这个病就是白虎汤,它里头热,不是表热,解表没用,越解表越坏。桂枝汤更不能用,那是甘温的药。

秋收的蚂蚱 发表于 2009/12/6 13:13:34

白虎汤-<伤寒论>  
       【来源】《伤寒论》。

  【组成】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 甘草6克(炙) 粳米18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方论】方中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
  【实验研究】退热作用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43,白虎汤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其中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

。。。。。。。。。。。。。。。。。。。。。。。。

是这个方子吧。按照里面的剂量服就可以了吗?不需要加别的味药了吧。
这次是有点鲁莽了,弄的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还需多加学习,真是学艺不精啊。

秋收的蚂蚱 发表于 2009/12/6 13:40:39

甘草到底用生的还是用炙过的,网站上写炙过的,《伤寒瘟疫条辩》上写用生的。连剂量都不一样。

秋收的蚂蚱 发表于 2009/12/6 13:52:01

他从昨天晚上到现在,汗不怎么出了,但是身上还是烫,口渴,胸口有点闷,头晕,没力气,一直呕吐,吐出来的是水和痰,今天早上身上不象昨天那么烫了,中午吃了点年糕,都吐出来了。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用麻黄汤发汗发的太过了,浑身发烫该怎么办?